十载耕耘,法治花开。增城区自全面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制度以来,373个村(社区)驻村(社区)律师累计提供法律咨询超4万人次,成功调处基层矛盾纠纷逾千宗,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讲活动达1.5万场次。一串串数据、一项项举措是增城构建群众身边的公共法律服务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生动注脚。如今,“遇事找法、办事依法”日益成为增城村(居)民的行动自觉配资炒股,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向新探索
“小散兵”转变“大兵团”
“化零为整”凝聚起驻村律师强大合力
如何让驻村(社区)律师
在基层“驻得下、用得好”?
● 2015年,增城区司法局以省、市相关意见为指导,围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任务目标,精心构建“选、管、用、育”全链条机制,严格考评与多元激励并重,确保驻村(社区)律师工作“有规可循、有标可量”。
● 为破解资源分布不均难题,增城区司法局在全省首创法治乡村工作室的基础上,创新村(社区)法律顾问管理模式,探索实施“团队化服务模式”,采取“化零为整”策略,将分散的驻村(社区)律师汇聚成一个整体团队,整合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资源,将驻村律师的“单兵作战”转变为“乡村法治兵团作战”。
● 2022年5月率先启用“一镇街一法律服务团队”模式,整合全区28家律师事务所181名律师,建立13个镇街服务团队,即每个镇街由一个或几个律师事务所组成一个法律服务团队,负责镇街内村(社区)的法律服务工作,该项目被广州市委依法治市办评为法治建设创新项目。
● 优化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业绩考核机制,树立绩效导向,让法律顾问身心沉下去、送法入村到户,提升全区村(社区)法律顾问优秀率至90%,确保制度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转变,增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效能。
以法润心
“小服务”赢得“大信任”
夯基垒台筑牢基层矛盾化解“一线堡垒”
“以前觉得律师离我们很远,现在有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顾问律师!”新塘镇李先生的感慨道出了变化。李先生居住的小区存在安保不到位、共有区域乱停车、广场摆地摊等问题,在多次向物业服务公司投诉未果的情况下,李先生向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法律顾问贡明珍律师反映情况并寻求帮助。贡律师在了解清楚具体情况后,积极参与沟通调解工作,对双方争议的业主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应如何行使、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是否应当履行等焦点问题进行了耐心释法。经过持续沟通协商,物业公司最终保证会对李先生等业主反映的问题进行整改。
为打破初期村(居)民“遇事不信法”的坚冰,驻村(社区)律师们俯下身、沉下心,以“坐班+走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形式,每月固定时间到村(社区)提供法律咨询,定期入户宣讲法律知识,并建立微信群实时解答群众疑问,做到定时、按需、即时服务相统一。村民从“信访”转向“信法”,基层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显著提升。
服务大局
“小切口”助力“大工程”
抓纲带目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触角向村居延伸
驻村(社区)律师积极响应法治助力“百千万工程”号召,踊跃投身乡村振兴热土,主动下沉乡村一线,深入了解村(居)干部在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开展一系列专题法治讲座、普法宣讲,有效提升村(居)干部法律素养,提高依法管理农村社会事务能力。他们还参与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村集体各类合同的合法性审查工作,实现村居公约合法性审查全覆盖,累计审核村集体各类合同并出具专业法律意见书近千份。他们还担当起乡村“法治参谋员”“风险排查员”,在规范村务决策、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破解项目推进梗阻等方面提供精准法律服务支撑,为法治乡村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展望未来,增城区将持续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优势,推动法律服务更深融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以更优机制、更实举措、更强效能,为绘就增城“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新画卷筑牢坚实的法治根基。
来源:区司法局
编辑:刘晓雯
责编:黄家荣、林汝嫦
审核:朱卓东、张慧芳 配资炒股
康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